“中国药用真菌研究之父”
(据山西省食用菌协会连续报道)“文革”早期,既不是“造反派”也不是“保皇派”的“逍遥派”成员刘波,在一个极其偶然的场合,发现舒筋散的配方中采用的原料,乃是他研究多年的真菌之一——蘑菇,遂发奇想:如果以真菌作药材为研究目标,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他开始大量翻找古医书,发现其中只是散乱地提到几种真菌,但也不准确。这更坚定了其研究决心。
目前确定后,冒着被批斗的危险,刘波首先到省医药公司仓库,观看了医药所用蘑菇种类,得到全部标本,并作了分类、鉴定,确定出拉丁文名;又下农村,钻山林,采集蘑菇,访问老农、老中医,求教各种蘑菇能治何病、有什么偏方;回过头,又查阅古本医书,整理出一批有价值的资料。而到了夜深人静之时,他总是暗地里奋笔疾书。
在研究过程中,他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这一领域与大众生活的息息相关。因为这些菌物,如冬虫夏草、茯苓、猪苓、灵芝、银耳等,既可药用,又能作为保健食品。于是他决定将真菌与中药联结起来,写一本具有实用性的书稿。历经6年夜以继日地“地下”攻关,名为《中国药用真菌》的跨学科著作终于脱稿。
1974年,刘波的第五本专著——《中国药用真菌》,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76年,《真菌名词及名称》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国药用真菌》的出版,在国内外真菌界产生很大反响。日本真菌学泰斗、裕仁天皇的老师平 直秀教授看到该书后,立即请本国另一位真菌学家选择其中的大型种类译为日文,于1975年7月——1977年4月,在其《菌蕈》月刊上连载。平 真秀亲自撰写前言,并评价刘波的研究为“将理论性的真菌学向实用方向发展开辟了一条很稳固的通径”。香港大学生物系主任格里弗兹(D·A·Griffiths),在其1977年出版的《香港真菌》一书的第五章《用于中药的真菌》中,用4页半的篇幅介绍了刘波的著作,并引用了书内的33个菌种。台湾中兴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将刘波的书作为教材。该书第二版(增订本)于1979年获山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并被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汉药学家难波恒雄教授、布目慎勇副教授再次泽为日文,于1982年由东京自然社出版。这被认为是中国近代以来科学生物学大领域内首次被外国学者翻译出版的专著,是中国生物学发展的一个质的突破。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主任张树庭教授和高级讲师鲍运生先生,几乎同时来信,邀刘波共同将此书译为英文。后刘波与鲍运生合作完成合译,并于1980年在美国出版。《中国药用真菌》在1974——1984年的10年间,共出版3次、历经2次修订、扩充,总印数为8.77万册(不含美、日印量),是我国生物学界迄今印量最大的专著。在1981年——1995年间,刘波先后9次赴美国、日本、泰国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讲学,进行考察、科研合作、学术交流,或参加国际会议。
我国学者陈士瑜2000年在《蕈菌医方集成》中称:“《中国药用真菌》是我国药用真菌方剂研究的奠基之作,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臧穆称先生在2001年的《中国食用菌》10卷第三期中评价“刘波把我国的药用菌民间利用的情况向西方介绍,可谓光彩纷呈、络阳纸贵。”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小青女士指出:“这本书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开中国‘药用真菌’之先河。”我国真菌学家曹晋忠说,刘波先生是“中国药用真菌研究之父。”
随着《中国药用真菌》的问世,尤其是1984年的再次增印,我国迅速兴起一股药用真菌研究热。至今30年间,这一专业领域的专家陆续出版了20多本著作,并在内容上有所发展和创新。中央电视台从2010年元旦起,计划用两年时间,在《家庭健康频道》栏目,播出药用真菌讲座,并邀刘波为该栏目科学顾问。近30年来,不少制药厂开始了真菌药物的制作,并完成了规模生产。中国菌物学会建立了“食药用菌专业委员会”。真菌学领域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按照用真菌”,也宣告诞生。据不完全统计,后来我国设置药用真菌专业组织的,有中国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学会药用真菌专业组、中国食用菌协会药用真菌专业委员会、吉林省食药用菌协会、长春中医药大学药用真菌研究所等。药用真菌学术研讨会自2006年举办以来,已举行过8届。许多青年专家、学者已成为药用真菌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根据我们手头掌握的资料,截止2000年,在我国发现的药用真菌已有297种,方剂及食疗方达3840个。在医疗、保健事业上,药用真菌正越来越受到城乡居民的青睐和重视。
2009年,《药用真菌》杂志创刊,刘波教授欣喜万分,致信祝贺——
“我们这样大的一个国家,研究、制造、开发药用真菌的人才不在少数;但确实缺少这样一种刊物。它的创刊,将给我国药用真菌的同行学者们一块‘用武之地’,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才智。它是我国第一份属于中医药领域的刊物,更是真菌学界的一大喜事,应该大庆特庆!它将为我国药用真菌的深入研究起到推动作用!此刊以普及为主并兼提高,它的问世必将受到国内外这一领域研究学者与应用人士的热情支持与欢迎。
现已知有几百种真菌子实体内含有抗肿瘤活性物质,还有许多种对人类某些特殊病症具有显著疗效。绝大多数食用真菌,均具有对人体的保健作用,因而越来越多的人对真菌的药用价值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逐渐对这群过去鲜为人知的生物产生了兴趣。
现今驰名全国的真菌药物和保健品,种类已不胜枚举。例如,上市的品种,已知的有灵芝糖浆、银耳糖浆、富硒灵芝宝、灵芝破壁孢子粉、蜜环菌片、猴菇菌片等等。2008年,又上市了一个新的保健品。它是珍稀的块菌制成的,叫做‘脉葆’。还有许多种‘原菌’(未加工的)也很有利用价值。尤其是我国海南省森林内,盛产着野生灵芝,也正被开发应用。
现今药用真菌在我国已经搞得热火朝天,且为广大群众所认可。可见,这一刊物的问世,恰逢其时,必将对药用真菌开发利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一定会受到读者的青睐!”
这是一位从事真菌研究60多年的生物学家的祝福,也是中国药用真菌事业奠基者对后来人的希望和嘱托。
从1952年执教至今,刘波教授先后教过学生2000余位,其中院士3人,具有教授或研究员等高级职称者70多人,省部级领导2人;在科研领域,先后在国内外发表专业论文150多篇,出版专著26部。作为真菌学领域一个全新分支学科——中国药用真菌学的创立者,作为我国地下真菌分类研究的奠基者,作为致力推广食用菌栽培技术、引领千万农民致富的实践者,作为曾担任山西省政协第七届委员会副主席的省部级领导,刘波在我国真菌学发展史上,写下了一座不朽的无字丰碑。
刘波先生80寿诞时,一位名叫董树林的老学者,曾题赠一首《沁园春》相贺:“京左英才,科苑巨匠,杏坛翘楚。登科技高峰,硕果累累;雄文巨著,宏论篇篇。新菌百种,创建四属,药用真菌学领先。中日英,有三种文本,内外流传。春风桃李满园,更喜见新秀胜前贤。看同窗老友,大展风采;增辉母校,裕后光前。老骥驰骋,壮心不已,犹在征途未下鞍。喜今朝,同举杯欢庆,颐寿延年。”
刘波说,他的理想是活到100岁,并撰联自勉:“期颐天年三万六千五百日,立说半百药食真菌富万民”。
刘波的心中,总是充盈着欢乐和希望。
刘波语录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除了勤奋之外,往往是由于他能捕捉住人生中最难得的发展机遇;
我永远怀着的是比较乐观的内心预期,这是我一生的经验;
现今我国的应试教育压抑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学将在人类生活中发挥广泛的作用,要使生物科学深入人心,仍需大力宣传,才能提高人民的素质;
现在又是食用菌栽培的高潮时代,希望各级政府大力加以扶持,用多种途径,加快农民致富速度。(作者:王楠、原永香) |